欢迎光临江苏亚立特钢有限公司 走进亚立特钢| 收藏本站| 产品展示|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全国24小时咨询热线
134-0554-5577

新闻中心

Strong technical force, advanc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34-0554-5577

邮件:874556408@qq.com

电话:0523-83984388

地址:江苏省兴化市沈伦镇工业园区沈北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离心铸造我的健脑方式是前面讲过的看书读报



  李庆春,男,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26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武安县。1945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预科,1947年考入哈工大本科,1952年6月毕业于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并留校工作。他在哈工大创建了我国高校个铸造教研室,并担任室主任。1952年10月考取哈工大在职研究生,1954年研究生毕业。

  自1952年在哈工大执教以来,在教学和科研线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包括博士32名,硕士29名,博士后5名。在教学方面荣获国家教委教学成果奖一项,全国机电类教材一等奖一项,哈工大伯乐奖等。

  李庆春教授不仅是教书育人的模范,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作为学科带头人、学者、专家,他为我国铸造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早在1983年即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同年哈工大铸造专业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博士点,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他的研究成果丰硕,为我国铸造技术进步、装制造业和国防事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仅举例说明如下。

  1959年,他带领师生与工厂合作主持了“离心铸造炮管成形工艺及设的研究”。1960年首次研制出我国台“大型炮管离心铸造机”,1964年又研制出“加农炮管离心铸造机”,1965年研制出“榴弹炮管离心铸造机”。1970年他和林柏年等与工厂共同完成了“大口径合金钢炮管离心铸造的材质、工艺及设”的全套关键技术研究,该成果获1978年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八机总局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4年,他带领课题组与工厂合作,开展“大型舰船用螺旋桨少余量铸造工艺”、“大型舰船用螺旋桨铸造质量控制”重大课题研究。使大型舰船用螺旋桨铸件加工余量从4050mm降到45mm。铸件成品率由50%提高到90%以上。该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7年与工厂合作,开展了“大型舰船用螺旋桨断裂原因的研究”,通过优化合金成分和工艺参数,解决了铸造缺陷,显著提高了螺旋桨的铸造质量和使用寿命。1980年获国防工办重大技术改进成果二等奖。

  1985年,他带领教师和研究生与工厂合作,研究“大功率柴油机用双金属轴瓦制造工艺”,并于1987年研制成功“铅青铜颗粒离心熔铸双金属轴套新工艺”。结束了我国大功率柴油机轴套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该成果获中船工业总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先生不仅在工程应用方面为国防工业做出突出贡献,而且带领博士生在铸造和材料学科前沿开展了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许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到同行的广泛赞誉,例如:1979年,开展了“铝合金定向凝固条件下固液界面形态的研究”。首次采用Y调制技术,发现了洼坑界面是成分过冷刚形成时的界面形态特征,揭示了铝合金定向凝固条件下平面晶-胞状晶-树枝晶界面形态的转化规律。

  1981年,开展了“稀土在铝合金凝固过程中的行为的研究”。首次建立了稀土铝合金抗拉强度与二次枝晶间距的数学关系。1984年,提出了“微量稀土使定向凝固条件下固/液界面前沿溶质分配系数减小,界面稳定性变差”的论断。同时还发现“微量稀土使准固相线下移、准固态强度增长率和后期强度提高,降低合金热裂倾向”,提出了“热裂形成温度随应变速率改变”的新观点。1984年10月,他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52届国际铸造会议上代表中国官方宣读了“稀土对Al-Cu合金凝固过程的力学行为及固液共存的影响”论文,受到广泛好评。1988年该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5年,在国内率先对合金凝固过程液固态的流变行为进行系统研究。采用流变理论、系统辨识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了合金液固态流变组合模型和本构方程,对合金液固态受力下进行应力、应变和热裂的模拟。首次提出合金在液固态存在弹性、粘弹性和粘塑性的新理论。该成果于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51990年,开展了合金凝固传输现象数值模拟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求解合金非平衡凝固溶质再分布条件下,凝固温度-固相体积分数-成分之间非线性、强耦合关系的数值迭代计算方法,建立了等轴晶移动条件下合金凝固体系的传热、传质、动量传输及连续性方程。首次采用统一模型对金属凝固中有凝固收缩和重力共同诱导的枝晶间液相流动进行了成功的数值模拟。

  19851988年,开展了Al-Si合金变质机理的研究。1986年以来,开展了特殊条件下合金凝固行为的研究。建立了大过冷条件下,液固相变的非平衡方程和临界过冷表达式。研究了电场对定向凝固条件下合金界面形态稳定性的影响。发现电场能显著提高固液界面稳定性、改变共晶生长形态和方式、明显减小共晶片间距。揭示了利用电磁场模拟空间微重力条件下偏晶合金的凝固规律。被公认为是“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19891992年,开展了液态金属微观结构和微观动力学行为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原子集团对称性动力学演化的观点。

  1991年以来,他开辟了新的科研方向。带领课题组建造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航天系统首台“多功能超音雾化沉积快速凝固装置”,设计了新型结构喷嘴,制出了30微米以下的金属粉末、大块快速凝固铸锭。1995年,设计成陶瓷颗粒添加装置,建立了金属与陶瓷双喷雾化共沉积工艺,在国内首次获得雾化共沉积Al基SiC复合增强材料。

  19911996年,开展了接触反应法制Al/TiC复合材料的研究。系统地研究了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了Al-Ti-C系统的反应机制和亚微米TiC颗粒形成机理。在制新型复合材料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该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

  天道酬勤,先生在长期勤奋进行教学和科研,并不断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著书立说。他主编教材与专著4本,译著5本,发表论文余篇。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5项(包括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部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八项)。被评为黑龙江省国防系统先进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第八机械总局先进科技工作者,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等,所获荣誉不一而足。

  在铸造界提起“李庆春先生”,可以毫不夸张地用“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话来描述。当今,在中国大陆凡学习过铸造专业的人,对先生之大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原因之一是,由他编著的一本高等院校铸造专业基础理论教科书―《铸件形成理论基础》,是铸造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铸造专业科技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作为创建新中国个铸造教研室(李庆春先生任主任),并设立铸造专业,开设铸造理论课程(李庆春先生编写教材)的高等院校,在苏联教授的帮助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铸造专业师资研究生,为在全国其他高等院校组建铸造教研室和设立铸造专业输送了大量师资力量,并提供了许多宝贵教学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新中国铸造专业人才的“摇篮”和铸造专业教育的“发祥地”。

  饮水思源,当人们津津乐道于当今中华大地铸造专业技术人才辈出,我国铸造事业突飞猛进发展,中国成为世界铸造大国的时候,铸造业界同仁有足够的理由向这位开创新中国铸造教育事业的元老、元勋由衷地表示崇高的敬意!李庆春先生今年九月适逢八十寿诞,让我们衷心地祝愿老先生健康长寿!

  正是满怀上述崇敬的心情,本刊记者一行于2006年7月25日专程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如约拜访了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就共同关注的话题当面请教了先生。按本刊的出版计划,此前在《铸造》杂志2006年第8期(第864865页)上发表了李庆春先生撰写的文章“我和铸造有缘”,文中,先生情线年来兢兢业业从事铸造专业教学与科研活动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从中,读者可以深深感受到先生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全身心投入铸造事业并卓有成效地毕生致力于铸造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感人经历。这里发表的专访材料,谨作为向先生八十寿诞的一份贺礼,相信读者定能从先生谈话的字里行间获得许多宝贵的人生与事业的启迪。时下,许多有识之士忧虑中国大陆知识界因受“官本位”利诱而呈蔓延势头的“浮躁”、“急功近利”、“谋官梦仕”等不安心做学问的不良倾向。而这种倾向与知识分子在“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的历史责任背道而驰。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以李庆春先生为楷模,洁身自好,精忠报国。有关方面应当引起警觉,究寻问题的根源,从政策导向上使“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国策”不至于被扭曲而“走样”,毒化世风,贻害国家。

  辨证唯物论在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并不否定个人的作用。相应地在中国,素有“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的说法。倘若把一个群体或某项事业喻作“高山”,那么其中的带头人、能人便是“山峰”。所谓“山高人为峰”中的“人”,显然不是平庸之辈,而是能人、带头人。李庆春先生便是我们这个行业的能人、学术带头人。

  自古至今,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任何一项成就无不与一位(或一些)为其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士名字相联系,为了不忘其功绩,人们常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一个城市(如“华盛顿”)、学校(如“中山大学”)、广场(如“高尔基广场”)、物理量(如“牛顿”、“欧姆”、“焦耳”)。应该看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单位都有若干位能人、带头人在那里发挥着“栋梁”或“领军”的作用。他们是那里的“灵魂”,实属某一群体或事业无可替代的关键人物。李庆春先生就是我国铸造行业的这样人物。

  人非生而知之,无论什么能人,多是通过教育来奠定其成功的基石,所以世人无不尊师,尤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尊师良俗(如将师比作父)。可见,师者在人们心目中的极高地位。李庆春先生本身既是公认的知名学者(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均建树颇多,其事迹请详见本文开头的“李庆春先生简介”),又是一位施教艺术高超、诲人不倦的可敬师长,他的得意弟子遍天下。时下,中国的铸造业堪称一座高山,先生就是那足以令人仰慕的峻峰!

  更加令人钦佩的是,先生至今仍壮心不已,虽说年已八十高龄,仍然思维敏捷、身板硬朗、谈吐潇洒、乐观向上、见识与行为前卫,丝毫不见半点“老气”。虽按规定他早已退休,可先生仍然受聘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每天“耕耘”不止,继续倾心致力于他所挚爱的培养人才及科研事业。敬佩之余,建议有关方面积极关注如何珍视和开发老知识分子的才能宝藏问题,以利国泽民。再值得一提的是,先生在本次访谈的后,还饶有兴趣地“现身说法”,读者可以从先生的成功“养生之道”中,悟出身心健康的“真谛”,收获极珍贵的健身立命之经验,不亦乐乎!

  记者: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您在哈工大筹建了我国高等院校个铸造教研室并担任教研室主任,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铸造专业学生,还为国内高等院校培养了数十名铸造专业研究生和进修教师。您是哈工大铸造教研室的元老,并为我国铸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作为历史的见证人,请您就铸造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与感受,作一个概括的表述。

  李庆春先生:1952年,我于哈工大机械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当年秋季,有两位原苏联(以下简称“苏联”)铸造专家来哈工大工作,一位是来自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的铸造设专家丘纳耶夫,另一位是来自莫斯科汽车学院的铸造工艺专家康斯坦丁诺夫。两位苏联铸造专家是根据中苏两国协议来哈工大为中国国内高等院校培养铸造专业师资的。当时,学校领导让我改学铸造专业,做在职研究生,同时让我担任铸造教研室主任,接待好两位专家并组建教研室和实验室以及准招收五年制本科铸造专业学生。我的任务十分艰巨,因为当初我还是个“光杆司令”。但我的有利条件是,我的俄语水平比其它研究生要高,与苏联专家交流毫不费力。从1952年到1955年,来哈工大铸造教研室工作的苏联专家前后培养了三届24名师资研究生。他们回校后都成为各校的铸造教研室领导或骨干教师。如华中理工大熊国庆教授、曹文龙教授和谢义达教授,大学张泽仁教授和徐享钧教授,东北大学宫克强教授和施庭藻教授,西北工大傅恒志教授,西安交大周庆德教授,交大王务献教授和丁少兰教授,浙江大学何寿高教授,东南大学容延龄教授和曹公才教授,郑州工学院王延久教授,中南大学钱去泰教授,河南科技大学李顺成教授等。此外,国内高等院校派教师来哈工大铸造教研室进修的多达30余名,如清华大学的黄惠松教授和刘家教授等。

  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铸造教研室在培养铸造专业师资和传播铸造专业知识方面确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56年,哈工大届五年制铸造专业本科生毕业,清华大学吴德海教授就是这一届的毕业生。之后全国许多工科院校陆续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铸造专业本科毕业生。他们的特点就是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功底厚实,能学以致用,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我们国家近50年来铸造生产水平的发展和提高,离不开全国各高等院校铸造专业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我们国家今天能够成为铸造大国,也和这些铸造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将铸、锻、焊热加工专业合并,取消了铸造专业的独立设置。这种变革实际上是学习“西方教育”的模式,意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淡化专业界限。但实践表明,目前工厂对大学热加工专业毕业的学生并不太欢迎,因为他们到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发挥作用。实际上,英、美国家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毕业生以及日本大学的金属工科的毕业生,在校内主要是打好学科基础,其实际工作能力要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加以培训提高。目前我国的工厂企业必须逐渐适应这一客观现实。

  应当看到,俄罗斯等国的工科大学教育仍保持其传统的特色。2005年,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前副校长考列斯尼克夫教授来哈工大访问时,我请教他,俄罗斯工科大学对培养学士和硕士有何举措。他讲,对这个问题,俄高等院校和工厂企业的人士讨论过多次,他们要求高等院校为工厂企业输送工程师,而不是学士和硕士。他介绍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的学制是5年10个月。实际是6年制。有25%学生毕业后再学一年就可以获得“研究工程师”或“研发工程师”学位。这大概相当于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的工程硕士。

  我国的教育改革,可以说是长官意志成分多。例如,学院普遍改大学,大学合并争取成为重点大学,而重点大学又要一律办成研究型大学。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样的教育改革并没有给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其实,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可以多样化,例如,有的大学可以继续按苏俄工科大学的模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有的可按英美教育培养通才,有的大学则可按德国的教育模式培养人才,等等。我国是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不应该是单一化的模式。

  记者:在教学实践中,您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创建了铸造专业基础理论课,并主编了《铸件形成理论基础》教材,请谈谈这本教材编写的背景以及它对培养铸造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李庆春先生:20世纪50年代,苏联提供给我们的铸造专业教学计划并没有专业基础理论课。学生到高年级学专业课时,普遍反映铸造专业没有理论,过去学过的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在学专业课时用不上。这说明先修课(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和后续课(专业课)之间相互脱节,缺少内在联系,教学计划中没有承前启后的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环节,所以学生认为铸造专业没有理论,有人因此不喜欢学铸造专业。可是要增设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必须要修订教学计划,在当时,教学计划就是法律,是不可以轻易变动的。

  20世纪7080年代,我是全国铸造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一次铸造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会议上,我提出在教学计划中增设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建议,经过认真讨论,教材编审委员会全体委员一致赞同增设专业基础理论课。并确定由我主编这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新教材。新教材名为《铸件形成理论基础》,1980年由哈工大出版社出版,供全国铸造专业使用。经过修改,1982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再版。新教材出版后,为使任课教师掌握新教材内容、深度和难点,曾先后在全国举办过4次新教材讲习讨论会,有60余家高等工科院校和工厂的200余名教师和技术人员参加了新教材的讲习和讨论活动。新教材运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的理论知识,系统地阐述铸件形成过程的基础理论、内在联系及规律。新教材成为国内多数院校本科生报考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必考的专业基础理论内容。许多铸造专业科技工作人员及研究生写文章时,均引用本教材的理论和观点。1987年8月,《铸件形成理论基础》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机电类教材一等奖,1988年10月作为机械工业出版社图书在北京国家图书展览会展出。目前,虽然高校取消了铸造专业,但现在的“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有一门《材料成形原理》课,其中大部分内容仍然是铸件形成理论基础的内容,这说明它对培养铸造专业技术人才是十分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记者: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您作为指导教师,对培养铸造专业方面的高科技人才,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李庆春先生:“文革”前,我招收过5名铸造专业3年制研究生,不授学位。1978年,我开始招收批铸造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开始招收铸造专业博士研究生。显然,我们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是按西方模式进行培养,而不是苏俄模式。如果按苏俄模式培养副博士,在副博士学位答辩前,他的学位论文必须由工厂企业的总工程师签字认可有实用价值,方可答辩,也就是说他的论文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而我们现在的硕士论文只要有新见解,博士学位论文有创新内容,就可以答辩通过。我们现在强调培养硕士生的目标,是为他们打下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而培养博士生是为他们打下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基础,无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在培养高科技人才方面便存在以下问题:①在选题方面,多数不是来自生产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是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自拟论文题目;②许多与铸造有关问题是在计算机上模拟研究,缺少在生产实际中验证,纸上谈兵多,缺少解决实践问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环节;③少数指导教师同时指导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数量过多,有的指导教师同时指导十名以上或更多的博士生,而硕士生的培养则交给博士生负责。可想而知,这种粗放式的培养,质量是难以保证的。目前,给我总的印象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有下滑趋势。学校应该明确规定每位指导教师的招生数量,而且要组织相关人员对指导教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进行评估。

  培养高科技人才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选题上下功夫。我在博士生选题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同行参考:一是鼓励和引导博士生选择学科前沿的课题或生产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鼓励和引导博士生自制或改装有特色的实验装置,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三是鼓励和引导博士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扩大知识面,建立新理论;四是鼓励和引导博士生利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工具进行模拟和运算。回顾已答辩的硕士和博士,凡是亲自动过手自制或改造实验装置的,或解决过实际问题的,后来在工作岗位上都有股闯劲,遇到问题不回避。我认为,这对工科院校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自1978年以来,我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先后组织硕士生和博士生亲自动手改造或自制的具有特色的实验装置有20余台套,例如“观察固液界面形态定向凝固装量”、“合金液固态力学性能测试装量”、“铜合金应力腐蚀疲劳实验装置”、“合金液固态流变性能测试装置”、“铝合金变质机理研究装置”、“凝固参数可控定向凝固装置”、“合金乳化大过冷实验装置”、“电场作用下金属定向凝固装置”、“连续定向凝固及单晶制装置”、“铸造宏观凝固组织实验装置”、“凝固过程数据采集装置”、“离心快速凝固装置”、“粉末机械合金化装置”、“超音雾化沉积快速凝固装置”、“管状喷射成型快速凝固装置”、“离心雾化喷射成型快速凝固装置”等。其中多数是利用旧的报废装置改造而成,如“观察固液界面形态定向凝固装置”和“电场作用下金属定向凝固装置”就是利用热处理专业报废的高温持久试验机改装而成。我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研究生科研工作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例如硕士生徐达鸣曾利用一台报废的台式钻床改装成功一台“凝固参数可控的定向凝固装置”,这台装置在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记者:您认为我国的铸造生产水平和科学技术研究在国际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的优势与不足是什么,对此,您对我国铸造技术的研究者有何建言,您认为高等院校可发挥那些特有作用。

  李庆春先生:我国的铸造生产水平和科学技术研究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我国虽是铸造大国,但不是铸造强国,铸造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须做不懈的努力才能赶上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我国的铸造业优势是铸件价格低(主要是人工成本、能源价格等低)。铸造工人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工厂面临的问题是管理水平跟不上。在国外,铸造工业早已是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生产的优点是可以集中精力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铸件外观和冶金质量。我国除批量生产铸件的大型企业,如汽车制造厂中的铸造厂情况较好外,其他大多数铸造厂规模小,布局分散,生产效率低,能源消耗高,废品率高,环境污染严重,因此难于保证铸件质量,也缺乏市场竞争力。从总体上讲,这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为了改变铸造生产水平落后的面貌,我认为中国必须走专业化生产铸件的道路。

  至于我国的铸造科学技术研究,在硬件研究方面还很落后,一些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高的设,如大型压铸机,造型生产线多为外国产品。我国要成为铸造强国在铸造设方面必须赶上去,加强这方面的开发和研究。在铸造工艺研究方面也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铝合金和镁合金铸造方面。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要求汽车铸件轻量化、薄壁化和精密化,因此大力发展轻合金压铸生产势在必行。充氧压铸、真空压铸以及大型薄壁件的高真空压铸都是我国压铸工业的“短腿”,与日本压铸水平相比,差距不下10年。

  关于我国高等学校如何发挥作用问题,我认为针对当前我国工厂企业的研究力量不足的现实,应该大力提唱“产学研”结合。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解决生产技术关键问题,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例如哈工大铸造专业教师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与工厂紧密合作,解决了“合金钢炮管离心铸造工艺及设”、“大型铜合金船用螺旋桨少余量铸造工艺”以及“QKGL法双金属轴瓦铸造”等关键技术问题,使铸造专业教师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铸造技术水平也上了个新台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从事铸造研究的青年教师,多数有工学博士学位,年龄在40-50岁之间,他们理论基础扎实、外语水平高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强。但他们的弱点是缺乏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经验,多数人走的是一条大学→硕士→博士→留校工作的道路。我建议这些青年教师要有意识地多承担些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锻炼自己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学校的领导层则宜通过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有意识地加以正确引导。

  记者:从“我和铸造有缘”一文(《铸造》2006年第8期)中,可以看到您为我国铸造事业进步所倾注的心血和汗水,特别是您退休后仍然坚持“老有所为”,继续为我国铸造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可否介绍您的一些切身感受。

  李庆春先生:老科技工作者在退休以后,体力虽不如中年时期,但所积累的丰富工作经验,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与潜力。正像“中办发[2005]9号文件”中所提“我国广大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继读发挥好离退休科学技术人员,特别是老专家的作用,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我是1996年底70岁时办理退休的,由于常年注意锻炼身体,健康情况处于良好状态。自我感觉是,我还能继续做许多工作。就在这个时候,日本Ahresty会社人员来哈工大参观时,发现我们实验室里有一台“超音雾化喷射成形快速凝固装置”。这是我退休前带领课题组成员建立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性能材料成形加工设。日方工程技术人员立即表示愿意与我们进行科研合作。随后双方签订了长达4年的科研合作协议,并利用日方的科研经费建立了一套“管状件喷射成形快速凝固装置”,并顺利完成了科研合作协议内容。无偶,也是在我1996年退休后,美国的Emerson的一位材料科学专家在参观哈工大重点实验室时,也看好我们自制的“超音雾化喷射成形快速凝固装置”,亦主动表示愿意与我们开展科研合作,并表示愿意在我们实验室建立一个Emerson资助的博士点。就这样,又一份中美科研合作协议达成了。我们利用Emerson的科研经费又建立了一台“离心喷射成形快速凝固装置”。还培养了4名博士研究生。

  1998年,宝钢冶金研究所也表示愿意与我们在冶金轧辊喷射成形模拟及工艺实验方面进行合作。双方签订了协议,并顺利地完成了合作内容。与此同时,还完成了一项宝钢集团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在我退休前,已认识到培养青年接班人是义不容辞的大事,经过精心挑选,留下一批业务尖子,并和他们讨论今后的学科发展方向。我们认为,非平衡凝固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已成为材料科学与加工领域中的发展新热点。因此将“非平衡凝固技术与高性能材料”作为学科发展的新方向。1997年以来,建立了两个研究室,即“喷射成形技术及新材料研究室”和“非晶、微晶和纳米材料研究室”。目前,已有4名青年教师成为上述研究方向的教学和科研骨干。

  我认为,退休老科技工作者应处理好“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的关系。“老有所为和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老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学习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可以使自己的头脑清醒,活跃思维,防止大脑衰退。我每天坚持读书看报,上网浏览新闻和科技发展动态,与友人、学生收发电子邮件,学习下载Skype软件,用Skype免费网络电话与国外的学生和亲友通话。学习和运用扫描仪将我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通过OCR转换成Word文本进行重新排版和保存。将过去的黑白和彩色照片扫描到电脑里,进行分类保存,等等。

  “老有所乐”有多种形式,可以唱歌跳舞,作诗绘画,探亲访友,外出旅游等。我以每天上网,读书看报或外出旅游休闲为乐。

  “老有所养”是老年人,特别是退休老年人应该特别重视的问题。“老有所养”有两层意义,层意义是养老,另一层意义是养生。对退休老年人来说,养生具有积极的意义,养生包括键身和健脑两方面。健身有多种,但是对老年人来说必须坚持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我的健身方法是每天坚持打八十八式太极拳和散步。我的健脑方式是前面讲过的看书读报,上网浏览新闻和科技发展动态等。

  我体会“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和老有所养”是“老有所为”的基础,没有“老有所学、所乐和所养”锻炼出来的清醒头脑和身心健康,哪里还谈得上“老有所为”,继续做贡献。

  我们离退休科学技术工作者,不应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要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和聪明才智,继续为国家做贡献。
以上信息由江苏亚立特钢有限公司整理编辑,了解更多离心铸造信息请访问http://www.jsyltg.com